宽体金线蛭取食季类。冬季在泥土中蛰伏越冬,在长江流域大约3月底或4月上旬出土。如果气温 较低,出土的宽体金线蛭常在沟边由枯草和淤泥 缠结成的泥团内。天气转暖后,它们在田边活动, 有时也伸展身体,静伏于水沟内,头端迎着进水水流。
产卵期在46月份,视地区不同而有差异,卵 茧产在田埂中,离地面28厘米,离水面约30厘米,这些深度随天气的干旱程度和地下水位的高低 而有变化。卵茧呈卵圆形,大小平均约为26.5毫米 18.5毫米;质量平均约为1.7克。卵茧膜分两 层,外部是一层海綿状保护层,里面是卵茧膜,5 月下旬至6月上旬孵出幼蛭。每个茧内的幼蛭数为 1335条,多数为20条左右。幼蛭自茧两端的开 孔(主要是从较尖的一端)爬出,先在海绵层的网 孔中盘绕一些时候,才离开卵茧。倘茧内幼蛭较多, 常在第一天孵出10余条或20余条,次日孵出剩余 的数条。幼蛭大小平均为13.5毫米2.9毫米。初孵出时呈黄色,体背部的两侧各排列着7条细的紫 灰色纵纹。随着幼蛭的生长,纵纹间的色泽逐渐变 化,形成5条由两种斑纹相间组成的纵纹。幼蛭的 体形宽阔,背部纵纹显著,故易于识别。至910 月份,即长成与成虫体难以区分。水蛭的再生能力很强,切断后可由断部再生出新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