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彭玉文告诉记者,水花生偏碱性,不适合养殖水蛭,养水蛭只能用水葫芦.目前,他养殖的水蛭已经全部捕捞完毕,这两天正在清理网箱中的螺蛳壳,为明年的养殖做准备。
彭玉文生于1978年10月,是一个很有经营头脑的年轻人.28岁前,他小打小闹赚了一笔钱.2006年,多方筹资购买了一辆旅游车,以宜昌为基地,向全国各大旅游景点发送旅客,自己同时兼旅游车司机。
赚得第一桶金后,由于孩子要上初中,2014年10月,彭玉文挈妇将雏回到了老家王场镇许台村,流转了一部分土地,种起了大棚蔬菜.与此同时,跑遍全国、见多识广的他还准备进行其他方面的投资。

刚开始,他准备养猪,但考察后,发现办养猪场对周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,于是放弃了.后来他发现养殖水蛭是一条致富好门路.虽然初期投入大,但利润高,且市场上供不应求,即使水蛭中途死了,也可制成干品出售.于是,他在本组流转了7.5亩土地,开始养殖水蛭,并拿出1万元学费到荆州拜师学艺。
2015年清明节前,彭玉文又在王场镇施场村流转了17亩地开辟了新的基地养殖水蛭.建基地、买种苗、购饵料、请帮工等总共花费了40多万元.由于在荆州学习养殖技术时,对方有所保留,致使彭玉文在养殖过程中种苗及成品大量死亡,死亡率在四成以上.年底,彭玉文一算账,两个养殖基地亏损20多万元,而他种植的6个蔬菜大棚却顺风顺水,赚了6万多元。
作为十里八乡开展这种另类养殖的第一人,刚开始损失就如此巨大,左邻右舍议论纷纷,彭玉文也有些心灰意冷了.到底是继续养殖水蛭,还是改弦易辙投资其他项目?经过认真分析思考,他还是觉得水蛭养殖前景很好.亏本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不成熟.他横下心来,决定继续养殖水蛭,大不了一切重头再来。

彭玉文告诉记者,养殖水蛭技术要求很高,初期投入也很大.水蛭对水质要求很高,并不是老百姓所说的"到处都有蚂蟥".为此,他每天早晚都认真观察水质及水蛭采食情况,及时调整水质,将病死的水蛭予以清除.两个基地每次要投喂鲜活的螺蛳1500斤左右,4个工人,每三天投喂一次,水蛭饵料螺蛳有专人捕捞供应。
谈起水蛭的功效,彭玉文如数家珍.他说,水蛭俗名蚂蟥,水蛭制剂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,是我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,其干制品炮制后可用于中医入药.因野生自然资源锐减,随着水蛭药用价值的深度开发,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,具有治疗中风、高血压、清瘀、闭经、跌打损伤等功效,还可应用于化妆品领域和保健食品领域.目前,他养殖的水蛭主要由贩子收购后卖给全国各大药厂。

目前,彭玉文又在王场镇红桥村流转了23亩土地,于本月19日动工改建养蛭池,准备明年再大干一场.按此行情,他明年的纯收入将突破百万元。
彭玉文介绍,水蛭养殖是一项高投入、高产出,当年见效的产业.他带的一个襄阳的徒弟,今年仅投入6万元养殖水蛭,近日出售后就获纯利10多万元。
